終於來了!

星期五教學研究會,教務處每個人發一個資料夾,宣佈今年我們要進行校務評鑑,希望老師要進行教學檔案製作,可以用書面也可以用部落格來呈現。

說實在現在這種校務評鑑的方式,只是一種擾民、不切實際、徒增基層學校業務量的活動。一群人要在一天看到學校所有的優缺點,除了書面資料或電子檔案,就是訪談。這樣的方式能夠呈現多少學校真實的狀況?

舉個例子,最近爆發嚴重校園霸凌的國中,不久前還得到以下這麼多獎項:

教育部97年度友善校園 校長傑出首長獎
教育部97年度友善校園 國中卓越學校獎
98年度特教評鑑資優類 優等
98年度人權法治教育績優學校 甲等
品格教育宣導影片「品格樹樹品格-找回孩子的真善美」榮獲98年「全國優良教育影片」
98年榮獲「教育部98年度輔導中輟學生」有功學校
98年度桃園縣一校一特色「品格教育特色學校
96年度教育部表揚為「推動品德教育績優學校」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諷刺的結果,這和評鑑方式有很大關係,現行的這種評鑑方式有很大的盲點,評鑑者應該會希望看到真實的現況,但是被評鑑者不見得希望呈現真實的狀況,如果採取的方式是有可美化加工的空間,必然會出現這種結果。

現在的社會氛圍,校務評鑑與教師評鑑被認為是提昇教育品質的良方,這可能又是一個迷失概念,大家一直強調現在沒有教師評鑑,所以才有那麼多不適任的教師,所以要對老師與學校進行評鑑,才能改善教育問題、提昇教育品質。其實整個社會一直都在對學校與教師進行評鑑,只是沒有書面報告而已,社區的家長用眼睛觀察、口耳相傳、用腳對學校老師投票,不然怎麼會有所謂的名星學校與名師呢?教授短短一天對學校的評鑑,是否會比住在學區的婆婆媽媽準確,這是個問號?

現在的校務評鑑與教師評鑑跟很多變法改革一樣,有良好的立意卻無合理合乎邏輯的實施方法,最後是恐怕只是徒勞無功!
教學檔案或教學部落格都一樣,如果是教師自發的對於自己教學的省視記錄,的確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變成應付評鑑不得不做的工作,對於提昇教育品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想一想如果這個老師如果真的教學能力有問題,他如果還要花時間去做這一些書面或數位的東西,那他花在學生的時間更少了,他目前所教的學生可能從他得到更多的教學品質嗎?這就是盲點!

譬如說現在社會氛圍要求老師必須進修,認為進修才能夠提昇老師的教學品質,理論上應該成立,但實務上其實有些落差。本人卸下資訊組長之後,暑假偶爾會應邀至別的學校擔任資訊課程研習的講師,看到很多教師進修的面向,有些老師是為了提昇自己資訊能力,有些是為了調動需要研習時數,有些是剛好我授課的內容與其取得碩士學位相關,其實老師參與研習的誘因是否真的是為了提昇教學品質,是個問號?
個人的觀察真正能讓老師願意花錢犧牲假期去進修,大多是對於老師有實質經濟效益的學位誘因,在學校現實的狀況,有學位你的薪資才能提昇,有學位在一般社會也會比較被認可,因為我們的社會還是存在”學歷=能力 ”的迷失!

在我那一個年代中小學老師大多選擇留職停薪去唸研究所,在職進修的名額非常少。所以以前學校中會去唸研究所的大部分是沒家累的,不然就是經濟能力許可的,或者志不在當中小學老師的。後來教育部為了鼓勵教師進修,開放大量在職進修的名額,很多大學也大量開設在職專班。這樣的條件配合下來整體的中小學教師的平均學歷大幅提昇,連現在參加教甄的準老師學歷越來越高,博碩士已不在少數,但是教育品質有沒有提昇?

這是有盲點的,想一想一個人一天就是24小時,以中小學老師的授課這麼多的狀況,如果要一邊工作、一邊上課唸書做研究,然後家中還有老幼要照顧,各方面能夠兼顧者究竟是少數,最後要不犧牲自己的健康,不然就是要從其他方面進行取捨,而人性是自私的最後被犧牲的十之八九是公的這一塊!

所以可想而知,教學品質當然不會因為教師努力進修而提昇!

這不能怪老師,一個制度設計沒有考慮人性必然導致失敗,現行的制度教育部並沒有提供中小學教師,像軍警人員一樣留職給薪進修學位,只有留職停薪與在職進修,這是不對的。

如果真正希望鼓勵中小學老師進修提昇教學能力,在制度上要修正。

現在很多中小學教育的政策擬訂與實施,都是教育部委由大學教授研究擬訂,為什麼?

因為現在社會基本認定教授各方面都比中小學教師強,所以明明最了解中小學事務是中小學老師,但是中小學大部分教育政策中小學教師卻是無置喙之地。

而令人覺得矛盾的是;能力如大學教授之強者,服務一定年數,政府還要給薪公假讓教授至國外充電,連教大人的教授都需要這樣充電的過程,為什麼中小學老師不需要?

導師命理學

現在中學班級導師真的不容易當,孩子生的少每個都是寶,學生多叛逆,家長多意見。微薄的導師津貼與幾節減課,與付出的責任壓力與心力不成比例,難怪很多老師寧可多教課也不願意當導師。

在現在的教育大環境,三年的導師生活要平安、愉快、順利渡過,『一命、二運、三風水』缺一不可,這不是筆者要導人迷信,根據筆者十幾年的觀察確實如此。

甚麼是導師的『一命、二運、三風水』?

一命是希望自己與學生都有條好命,當導師時師生身體健康,無病無痛。

二運是希望自己時運不要太差,抽籤時奶油桂花手抽個上上籤,千萬不要抽到四大天王或九個天兵在一班的下下籤。

三風水是希望自己的教室有個好風水,不要在頂樓、工地、廁所或校長室旁邊。

如果您三者皆俱,恭喜您!您的三年有八成的機率是愉快的,剩下的兩成就取決於您的專業本事了。

萬一不幸『三缺一』、『三缺二』,或者您時運低了命犯太歲,『三者皆無』怎麼辦?

待續…..

所有有這樣問題的同學,老師給你們的回答

同學們:
老師的電腦能力『現在』是比同學好,但是未來就不一定,老師如果沒有與時俱進,很快就被淘汰了,這是學電腦的宿命。現在電腦已經發展為一個很複雜的知識體係,任何與電腦相關的知識都一樣,不管是不是特別有天份,要學得好就是要花大量時間與精力,你必須評估你現在所能分配的時間,還有你所要面對的升學挑戰,如果現在你花很多時間在電腦,影響到你的其他課業,最後考不上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學,我想這不是你或師長所樂見的。
 
老師的看法:現在的你不用花太多時間在老師教你們的資訊課程之外的東西,老師之所以把教你們的資訊課程內容限縮在你們現在可以用到的,而且不會馬上被淘汰的部分,是希望不要造成你們課業太大的負擔,也能幫助你們其他課程的的學習。
如果你對資訊科技真的很有興趣,硬體軟體進化的很快,到大學選擇資訊科系相信可以學到更新更多的東西,按照資訊科技發展的速率,你現在花很多時間在電腦上鑽研,你所獲得的投資報酬率可能不高,因為到大學可能還是要面對全新的東西。
 
另外如果你對老師這個職業真的有興趣,最好不要選擇當電腦老師為第一志願,按照趨勢不管目前或未來,中小學校電腦老師的缺額都會非常少(電腦補習班可能還好),而且競爭的人不會變少(因學電腦的人越來越多,想想看巨將補習班為什麼能一天到晚在電視打廣告,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真的要當電腦老師,這種連鎖的電腦補習班也許機會比較大),按照教育部課綱的規劃,像本校的高中部班級數無法聘一位專任的電腦老師(因開課時數不足,目前電腦課程只佔生活科技課程的一部分),只能請其他有電腦專長的老師來兼任,老師的本科是化學,師大畢業後分發是教理化,會學電腦只是因為我唸化學研究所時,教授指定我的論文題目跟電腦相關才學的,研究所畢業後覺得現在的時代只會一種專長很容易就被淘汰,才再去修資訊學分為老師的第二專長,一直學習到現在。所以在老師看來要學好電腦這門學問,早學晚學並沒有太太關係,重點是持續,因為電腦科技隨時在進步,這是一條不歸路只能向前走。現在的你前面可以選擇的路還很寬廣,現在就投注在電腦這門學問,老師的看法是保留的。
如果你想擔任教職,最好的選擇:理科的方向是數學科系,文科是國文、英文兩個科系,教育科系特教、輔導都是不錯的選擇,這幾個科目不管是目前或未來各學校的教職員額需求會是比較多的。希望老師以上的回答能解答部分同學的問題。
 
楊老師 20090912

『班級秩序管理』與『教學品質』之我見

之前因為當了一段不算短的行政工作,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處理行政業務,說起來慚愧對我來說授課僅是兼課性質,雖然每堂課也是盡力而為,但是對於班級上課秩序好壞感覺並不強烈,因為秩序再糟糕也只是幾節課,對學生的不當行為,容忍度相對較大。但是現在卸下行政工作,回歸專職教師的角色,每週二十節課,『班級秩序』變成一個影響自己授課品質高低的重要因素。

班級秩序重不重要?問第一線任教的教師大概沒有人會認為不重要,好的班級秩序除了可以避免校長、主任沒事就來約談你,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提昇教與學的品質。但現在的教育大環境讓中小學的班級秩序管理,越來越越困難,傳統的管理方式不斷被質疑影響學生人權與人格,很多非第一線教育現場的教育專家很喜歡強調,好的老師應該不用處罰的方式就能掌握班級秩序,就像好的演講者是不會用處罰的方式去要求聽講者保持良好的聽講秩序一樣。其實這兩者不能類比,如果聽講的人有基本的聽講動機,演講者只要不要講得太離譜,場面應該不會太糟糕,但是如果聽講者是被迫前去聽講,最常看到不是現場吵成一團,就是睡成一片,除非聽講者對講題剛好有興趣或者演講者很有魅力。

不過話說回來;受歡迎的講課者,一定能讓學生學到所要的課程內容嗎?本人就讀高中時曾經到過兩個名師的班補數學,第一個名師他上課很幽默,一整節課學生笑聲不斷,而且他聘請的工讀生皆是年輕貌美的女大學生。他的補習班人數經常爆滿,高二就因為太晚報名沒有報到,只好黯然的到另外一個人比較少的名師班上課,這個老師上課不太會講笑話,上課的氣氛可以說有點悶,但是他的講義整理的很有條理,講課很清楚,而他請的工讀生都很兇,學生上課講話會被請出去,三次就退費叫你滾蛋,所以上課秩序好得不得了,學生上課不敢隨便造次。我所描述的這兩個老師,以現在的觀點大部分人可能會認為第一位老師才是比較好的老師(也的確是,現在到處看得到掛他名字的連鎖數學補習班,而另外一個名師早就不見了)。不過說實在的,我上了一年只記得老師很會講笑話,工讀生很漂亮,他教什麼倒是沒甚麼印象,期末數學還是補考。而另外一個老師所教授的內容,到現在雖已歷經20幾年,在記憶中仍殘留片斷。

就讀國中時有一個英文老師我非常討厭她,因為青春期時自己的聲音變得很怪,她卻很喜歡當著班上同學面嘲笑我的聲音,所以她要我們全班到她的家教班補習,年輕氣盛的我就是不想去,而我的下場是國三一整年的英語課,我和另一個與她起衝突的同學,經常被她叫到走廊罰站,不准我們進教室上課(後來兩個難兄難弟成為好朋友)。就算她突然心血來潮讓我們進教室,也是冷嘲熱諷說:我們一定考不上學校。所以到現在我還是不喜歡英文,不過說實在她文法教得真不錯,國三我幾乎是沒甚麼看英文,但是聯考就因為有一點文法底子,不至於在英語這科差太多分數,最後吊車尾考上第一志願。所以回頭想一想,你當年喜歡上他的課的老師,不一定就能從他的課程中學到東西,因為吸引你的可能不是他上課的內容,而你所討厭的老師不見得就教不了你東西。仔細想一想,人類的學習過程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行為過程,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教法,適用於甲學生不見得適合於乙學生,影響教與學這個過程的變因太多,而相關的因素都牽涉到人這個變因,要以進行控制變因的方式來找出影響學習的因素基本上是有困難,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的個體(可能相似但不會全等),也許正因人的獨特性所以電腦還不能取代老師的角色。

以個人的學習經驗來看,現在學校的課程比起從前是有趣且簡單多了,但為什麼學生學習的動機卻比以前低落多了,歸納原因現在學生所面對的外在誘惑比起以前多太多。現在好看、好玩的東西隨手可得,相對於需要動手練習、動腦思考與面對考試壓力的學習課程而言,這些外在誘惑更有吸引力。而現在的中小學課程內容受限於升學壓力與法令規範,要變出比那些外在誘惑還能吸引學生的花樣並太容易,如果不是國中、高中還有還有升學壓力,那麼大部份學生的讀書態度大概都像大學生一樣,甚至更糟(中小學老師無法當人或退學)。所以老師如果不想些方法,這些正值活潑好動的學生不可能會乖乖的坐在位置聽講。學生無法安靜聽課,很多需要透過沉靜思考的學習課程便無法進行,不是所有課程都適合在活潑動感的情境下進行教學活動。

回過來看現在一些教育專家所營造的教育大環境氛圍,一味認為降低學生學習壓力、要求老師提昇自己講課的技巧、課前多做準備、運用輔助教具等等,這就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這樣就可以單方面提昇教學品質,在我看來這真是個大問號?在沒有壓力下學生是否有足夠的學習驅動力值得懷疑,如果沒有壓力『到處玩』與『坐在教室聽課』你是學生你會選擇何者?自動自發的學生究竟是少數,否則滿街都是學者教授,學者教授的話也不會那麼有影響力。